愚公移山的故事源于太行、王屋二山,載于《列子·湯問》,經過千百年來文學家、思想家們的凝練,閃耀著熠熠光彩。?
古人愚公憑著勤勞勇敢,以一種虔誠的心感動上帝,移走了太行、王屋二山,讓他們看到了北山阻隔千年的柔和陽光和一片開闊溫潤的土地;戰(zhàn)爭年代和建設時期,領袖借用愚公精神,樹立起自尊、自信、自立、自強的民族精神,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,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、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;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實踐中,還會遇到許多“山”,我們更有必要弘揚愚公移山的精神,以堅韌不拔、自強不息的毅力,攻堅克難,去爭取新的勝利。
愚公精神對任何一個中國人的影響都是無法估量的,它比任何一種宗教對人的感染力都更為深遠,因為,它不是才子佳人情結,也不是某些鄉(xiāng)野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的曇花一現(xiàn)和局限,而是一種事關社會進步、人生智慧的大文化,是一種中華多元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文化。
愚公文化的產生和傳承,決定了我們這個國家,我們這個民族在當代世界的發(fā)展格局中,有足夠的自信和能力 ,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,續(xù)寫新的輝煌。
?
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,道家學說就在“十大洞天之首”的王屋山地區(qū)廣為傳播。比如,道家重視實踐的觀點,提倡不辭辛勞、克己奉人的人生態(tài)度以及反對投機取巧的主張,無不影響著古代先民的思想和行為。在那個時期,就先民們的居住環(huán)境來說,一面是優(yōu)美的自然風光,一面是缺水無路。因此,他們?yōu)楦纳粕妗⑸a環(huán)境而進行的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,所有這些都為神話、英雄故事的產生創(chuàng)造了條件, “愚公移山”的典故就在這片神奇廣袤的土地上長出。
傳說一:呂三太挖山
相傳很久以前,王屋山天壇峰下住著一個名叫呂三太的老頭兒,脾氣倔,好抬杠,身高七尺,力大無比。有一天,鄰居家兩頭牛在牴頭,越牴越兇,眼看要造成死傷。圍觀的人不少,但是沒有一個敢近前。呂三太看到這情景,一個箭步沖上去,抓住兩頭牛的犄角,一下子就把兩頭牛都甩倒在地,旁邊的人無不拍手叫好。
呂三太性情倔犟,又如此力大如牛,再加上事事不肯服輸,人們就送他一個綽號“別倒山”。
呂三太一家世代住在一個小山坳里,出門就爬坡,吃水要翻上翻下繞幾里路去挑山泉水,費時費力。有一天,他把家里人叫到一起,提出了劈山開路以縮短取水路程的想法,誰知卻遭到家人的反對。呂老漢一氣之下,就找鐵匠打了一把大镢頭,獨自一人上山挖了起來。家人也不理他,本以為老人家干不動就會停下來,不料這犟老頭日不錯影早出晚歸,一直干了一冬一春,竟然把小山包挖開了一個大壑口。全家人眼看拗不過他,又心疼他,生怕累出什么毛病,就一起幫他去挖山。這件事感動了村里人,于是在族長的帶領下,男女老少齊出動,農忙種地,農閑挖山,苦干了數(shù)年,硬是挖通了門前的一座小山,并修出一條通往山泉的大路,自此,全村人出門干啥方便了許多,擔水再也不用繞路了。
這個傳說,應該就是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原始素材。
傳說二:愚公盤山
“愚公盤山”是老人們一代一代傳說的一句話。愚公盤山的地點就在王屋山閻洼。
老愚公為啥要盤山?因為王屋山就堵在他家門口,出門就碰到王屋嶺。別啥不說,僅吃水就是個大難題,得轉到山東邊,再下一道溝,到一條小河里去擔。爬上爬下,挑一擔水得半天時間,老愚公就想把王屋山劈開,在他家門口修條路,來往擔水,弄啥都方便。
當?shù)赜袀€財主叫智叟,看不起窮人。他見愚公劈山修路,就說愚公傻,恥笑他說:“哼,凈是瞎掏傻勁,這么大一座山,你多長時間能把它劈開呀?”愚公說:“我這一輩子劈不開這座山,還有兒子;兒子死了,還有孫子,子子孫孫不斷,還怕劈不開這座山!”
愚公勁兒大,他不管別人說啥,只管不停地劈山。這樣,就感動了老天爺,派神仙把山背走了。話是這么說,實際是修路才把這個嶺劈開的。劈這個嶺可不是百兒八十個人、三年兩年的事。他一挖,山低了,再經過常年雨水沖刷,路就慢慢出來了。
愚公不姓愚,姓呂,叫“呂泰山”。因為智叟說他愚,才叫他“愚公”。(返回目錄)
列 子
《愚公移山》記錄于《列子·湯問》一書。列子既是書名也是人名。所謂“湯問”,是殷湯與夏革的一場對話,對話的主題是討論事物的“相對性”問題,如古與今、長與短、始與終、同與異、愚與智等。《湯問》篇中的主要故事有女媧補天、愚公移山、夸父追日、兩小兒辯日、扁鵲治病、薛譚學謳、紀昌學射等。這些故事無論立意還是語言,都十分綺麗而有趣,成為古今流傳的名篇或成語故事。
這些寓言故事,多源于古代先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,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在人們口頭相傳的基礎上,經過文人的收集、提煉加工而成,而有些就是口頭傳說的整理本。列子當時所居住的鄭國距濟源王屋山不是很遠,且崇尚道家之術,因此就有了“他云游名山,曾入王屋山采集民間傳說”。可以說,列子的創(chuàng)作對愚公移山的傳播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
《愚公移山》全文:
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萬仞①。本在冀州之南,河陽之北。
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懲山北之塞②,出入之迂也,聚室而謀曰:“吾與汝畢力平險,指通豫南③,達于漢陰④,可乎?”雜然相許。其妻獻疑曰:“以君之力,曾不能損魁父之丘⑤,如太行、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”雜曰:“投諸渤海之尾,隱土之北。”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,叩石墾壤,箕畚運于渤海之尾。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,始齔⑥,跳往助之。寒暑易節(jié),始一返焉。
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:“甚矣,汝之不惠。以殘年余力,曾不能毀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北山愚公長息曰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徹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雖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孫,孫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孫;子子孫孫無窮匱⑦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若而不平?”河曲智叟亡⑧以應。
操蛇之神聞之,懼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帝感其誠,命夸娥氏⑨二子負二山,一厝朔東⑩,一厝雍南(11)。自此,冀之南,漢之陰,無隴斷(12)焉。
由上文可以看出,《愚公移山》不是一般性的寓言,它應該是古人的哲學觀點、政治論述。寓言故事本身所揭示出的哲學思想特別是人們面對自然的態(tài)度,為未來的愚公移山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奠定了基礎。
注:
①仞:古代以八尺或七尺為一仞。
②懲:苦于;塞:阻塞。
③豫南:豫州南面。豫州,古九州之一。
④漢陰:漢水南面。⑤魁父:小丘名。
⑥齔(chèn):小孩七八歲換牙時叫齔。
⑦窮匱:窮盡。⑧亡(wù):無。
⑨夸娥氏:古代傳說中的大力神。
⑩朔東:朔指北方,“朔東”指東北。
(11)雍南:雍州(古九州之一)的南部,今陜西、甘肅等地。
(12)隴斷:山丘阻隔。(返回目錄)
傅斯年
在《列子·湯問》愚公移山誕生兩千多年的時間內,這則寓言故事和大多數(shù)的寓言故事一樣,一直塵封在歷史的文獻中,很少有人問津。時光流轉到“五四”新文化運動時期。那時第一個關注《愚公移山》寓言故事的是著名思想家傅斯年(1896~1950年)先生,1918年11月,傅斯年在《新潮》第一卷第一號上,發(fā)表了本人撰寫的一篇文章《人生問題發(fā)端》。在這篇文章中,傅斯年明確表示他的人生觀念是:“為公眾的福利自由發(fā)展個人”。為了不用許多話來做解釋就能讓人明白,他完整地截取了《列子·湯問》中“愚公移山”的寓言故事。他說:“這段小說把‘努力’、‘為公’兩層意思形容得極明白了。”他還特別提到“群眾力量”這個非常現(xiàn)代的觀念,認為這種力量足以戰(zhàn)勝一切自然界;又把自己的人生觀念稱作“愚公移山論”,其論點和內涵即是“為公”、“民眾”、“努力”等方面。傅斯年的這篇文章明顯是把愚公精神現(xiàn)代化了,成為當時新思想的重要代表。
徐悲鴻《愚公移山》油畫
第二個關注《愚公移山》的當屬我國現(xiàn)代著名畫家、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。1940年,在抗日戰(zhàn)爭最艱難的時刻,徐悲鴻先生以一個藝術家的審美和責任感,創(chuàng)作了不朽巨著《愚公移山》,意在借愚公“子子孫孫無窮匱也”和“山不加增,何若而不平”的氣概,表達抗日軍民的決心和毅力,鼓舞中國人民將抗日戰(zhàn)爭進行到底,并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。這幅畫當時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。
黨的七大會場
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,而真正賦予它政治生命力的是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同志。
1945年春,中國革命進行到關鍵時刻,如何爭取抗戰(zhàn)的勝利,如何為革命的最后勝利準備條件,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艱巨任務。
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,黨的“七大”召開了,在這次重要會議上,毛澤東同志三次講到愚公移山,提到了愚公移山精神。
第一次是1945年4月24日所作的“口頭政治報告”。在講到自衛(wèi)與反擊的時候,毛澤東引用了《愚公移山》,先向大家復述了《愚公移山》的寓言故事。他說:“有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,說是有一座太行山和一座王屋山,現(xiàn)在這兩座山比較矮,從前比較高,不大好走路。有一個人名叫愚公,是一個很笨的老頭,在他附近還住著一個老頭名叫智叟,是一個很聰明的老頭。有一天他們吵起架來,為什么吵架呢?因為愚公要把太行山、王屋山移掉,帶著他的兒子孫子挖山、挑土。那個聰明的老頭就告訴他不必挖了,太行山、王屋山這么高,怎么能挖掉呢?愚公說,這兩座山雖然高,但是我死了還有兒子,兒子死了還有兒子的兒子,兒子的兒子死了還有兒子的兒子的兒子,父而子,子兒孫,孫孫子子,子子孫孫無窮盡,而山是不會再增高的。后來,有一個神仙為愚公的精神所感動,報告了上帝,上帝就派人把山移走了!”
第二次是1945年5月31日所講的“結論”。在談到大會團結精神時,毛澤東指出:“我多次講愚公移山的故事,就是要大家學習愚公的精神,我們要把中國反革命的山挖掉,把日本帝國主義這座山挖掉。”
毛澤東七大做閉幕詞
第三次是在1945年6月11日的“七大”閉幕式上。毛澤東以《愚公移山》為標題,把《愚公移山》的寓言故事正式寫進閉幕詞中。這篇文章開頭是對“七大”的總結和評價,稱這次大會是團結的模范、自我批評的模范,又是黨內民主的模范。接下去就講到如何宣傳大會的路線,“要使全黨和全國人民樹立起一個信心,即革命一定要勝利”。接下來他在講了“覺悟”的概念后,講述了《愚公移山》的寓言故事,號召人們發(fā)揚愚公移山精神,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兩座大山,取得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。(返回目錄)
?
自黨的“七大”以來,愚公移山精神穿越時空,歷久彌新,一直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(yè)的精神支柱之一,成為鼓舞全國人民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有感召力的旗幟。
1957年10月9日,一份來自山東莒南縣的關于農業(yè)生產的報告送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辦公桌上,報告的題目是《山東省莒南縣厲家寨大山農業(yè)社千方百計爭取豐收再豐收》。毛澤東在這份關于厲家寨農業(yè)豐收的報告上,揮筆寫下了“愚公移山,改造中國,厲家寨是一個好例”的批語。從此,厲家寨名播全國,成為全國農業(yè)戰(zhàn)線的先進典型。我們今天看到的毛澤東手書的“愚公移山,改造中國”八個字,就是從當年毛澤東的批語中摘取的。毛澤東的批語,很快成為鼓舞全國人民改造山河的偉大號召。廣大人民群眾以前所未有的熱情,積極發(fā)展生產,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。20世紀五六十年代,最能體現(xiàn)毛澤東“愚公移山改造中國”巨大號召力的是50年代濟源縣的蟒河綜合治理和60年代林縣(今林州市)紅旗渠建設工程。
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動工,1969年完成,歷時十年余。它以漳河水為源,在山西省境內的平順縣石城鎮(zhèn)設壩截流,將漳河水引入林縣。紅旗渠的建成,改善了林縣人民的生存環(huán)境,解決了56.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,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,糧食畝產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476公斤。紅旗渠因此被林州市人民稱為“生命渠”、“幸福渠”。
1971年荷蘭紀錄片大師伊文思來中國拍攝大型紀錄片,得到周恩來總理的大力支持。影片長達12個小時,由12部各自獨立的影片組成,比較全面地反映了70年代我國人民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的精神,總片名就是根據(jù)周恩來的提議,用《愚公移山》來命名的。這部影片1976年在法國巴黎國家藝術影院上映,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評論家的好評。
1987年,我國改革開放已經步入健康發(fā)展的階段。5月12日,鄧小平同志在接見荷蘭首相呂貝爾斯時說:“我沒有去過你們的國家,聽說荷蘭不少土地是填海造出來的,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了不起。中國有句話,叫做‘愚公移山’,這是我們民族的一個傳統(tǒng),你們稱得上是‘愚公移海’。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在世界上是比較少的,你們比我們更少,但是搞得很好,成為一個農產品出口大國,我們要向你們學習。
座談會現(xiàn)場
1995年5月,在毛澤東《愚公移山》發(fā)表50周年之際,經中共中央批準,中央黨校、河南省委宣傳部、濟源市委、市政府在北京聯(lián)合召開了座談會。原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毛澤東《愚公移山》發(fā)表50周年題詞:“愚公移山,堅韌不拔,開拓進取,振興中華。”原國務院總理李鵬、原全國政協(xié)主席李先念、原中顧委主任陳云也分別題了詞。
進入新世紀,河南省委、省政府把愚公移山精神、紅旗渠精神和焦裕祿精神列為中原崛起的三大精神支柱,以此激勵中原兒女在實施中原經濟區(qū)發(fā)展戰(zhàn)略中砥礪前行、再創(chuàng)輝煌。(返回目錄)
杜八聯(lián)民兵護送陳謝大軍搶渡
黃河時使用的葫蘆舟
濟源是愚公的故鄉(xiāng),從黨的“七大”到21世紀,濟源人民弘揚愚公移山精神,艱苦奮斗,開拓創(chuàng)新,科學發(fā)展,持續(xù)先行,書寫了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、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燦爛篇章。
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濟源人民在黨的領導下,先后組建了杜八聯(lián)抗日自衛(wèi)團、大河里抗日自衛(wèi)團等地方抗日武裝,同日本侵略者進行頑強的斗爭,配合八路軍多次橫掃日偽據(jù)點,掩護王震、王首道和皮定均率領的部隊渡過黃河,開辟豫西北抗日根據(jù)地。
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濟源先后有近萬名青壯年參軍參戰(zhàn),支援陳謝大軍渡過黃河,開辟中原戰(zhàn)場,涌現(xiàn)出數(shù)十名特等功臣和數(shù)百名一等功臣。1949年10月1日,戰(zhàn)斗英雄薛平華、崔定均代表老區(qū)人民參加了開國大典,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。
引沁干渠通水現(xiàn)場
?
?
五十年代,濟源人民繼續(xù)發(fā)揚愚公移山精神,努力改變生產條件。全縣開展了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的蟒河流域綜合治理。1957年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獎給濟源縣“蟒河馴服萬民受益”錦旗一面。1958年,國務院授予濟源縣“農業(yè)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”稱號,獎狀上有周恩來總理的親筆簽名。全國有26個省、自治區(qū)派出119個參觀團來濟源學習,蘇聯(lián)、羅馬尼亞也派團前來參觀。與此同時,濟源人民利用本地資源,積極發(fā)展地方工業(yè),“五小工業(yè)”,小火電、小水泥、小煤炭、小機械、小耐火材料聞名全國。
六七十年代,濟源人民在毛主席“愚公移山改造中國”偉大號召的鼓舞下,進行大規(guī)模水利建設,一萬多名民工戰(zhàn)斗在太行、王屋山上,修建“引沁濟蟒”工程。先后劈掉山頭320座,完成了全長101公里的總干渠和118.6公里的支干渠,興建中小型水庫37座,蓄水池200座,提灌站156座,使平原地區(qū)和部分山嶺區(qū)的近40萬畝土地告別干旱,為濟源農業(yè)的持續(xù)增產豐收,打下堅實的基礎,同時為濟源各項社會事業(yè)發(fā)展提供了穩(wěn)定保障。此后,又在王屋山區(qū)修建了鰲背山水庫、天壇山水庫和王屋山水庫,有效地改善了山區(qū)水利條件。
八十年代,濟源人民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,把愚公精神和科學決策相結合,農業(yè)上完善了縣、鄉(xiāng)、村三級服務體系,調整產業(yè)結構,發(fā)展農村經濟。工業(yè)上大力推行企業(yè)改革,狠抓企業(yè)內部挖潛和技術改造,擴大生產規(guī)模,提高產品質量,逐步形成了以電力、煤炭為主的能源工業(yè);以燒堿、樹脂、化肥為主的化學工業(yè);以金、銀、鉛、鐵為主的冶金工業(yè);以玻璃、水泥、耐火材料、預制構件為主的建材工業(yè);以防爆開關、高低壓控制設備、平鍛機、卷板機為主的機械電子工業(yè);以紡織、人造毛皮、羊毛衫、機制紙、印刷為主的輕工業(yè);以面粉、食用油、淀粉、糕點為主的食品加工工業(yè);以中成藥、飲料酒、山楂系列產品、冰凌茶為主的醫(yī)藥保健工業(yè);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工業(yè)體系。1988年,濟源撤縣建市,成為河南省首批縣級市之一。
九十年代,是濟源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(yè)高速發(fā)展的階段。1990年,市委、市政府提出“以市屬骨干企業(yè)為支撐,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(fā)展”的思路,把加快發(fā)展的主要增長點鎖定在工業(yè)經濟上。1993年,又進一步提出“發(fā)揚愚公精神,振興濟源經濟,早日實現(xiàn)工農業(yè)總產值100個億”的戰(zhàn)略目標,確定了“開放促發(fā)展,科技促經濟,工業(yè)促農業(yè),平原帶山區(qū),城市帶農村,國營、集體、個體一起上,大中小項目一起上,一二三產業(yè)一起上”的總體發(fā)展思路,一大批外向型、集團化、高技術企業(yè)迅速崛起,經濟發(fā)展速度明顯加快。1993年底,全市工農業(yè)總產值達到48.55億元,比上年增長48.4%;財政收入增長56%,突破億元大關,達到1.1億元;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.3%,達到820元。
在愚公精神的強大感召下,濟源人民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、謀求發(fā)展的信心和熱情持續(xù)高漲。1996年,全市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3.3億元,綜合經濟實力在全省名列前茅。財政收入3.73億元,位居全省縣和縣級市之首。1996年底,河南省委、省政府根據(jù)濟源經濟和社會發(fā)展狀況,批準濟源市從1997年1月1日起實行省直轄體制,列入全省18個省轄市行列。至此,濟源實現(xiàn)了從縣、計劃單列市到省轄市的華麗轉身,經濟和各項事業(yè)也取得長足進步。濟源對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提高,先后榮獲了中國優(yōu)秀旅游城市、國家衛(wèi)生城市、國家園林城市、創(chuàng)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、中國人居環(huán)境范例獎城市、全國雙擁模范城市、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、全國水土保持示范城市、全國籃球城市、全國體育先進市、全國文化模范城市等多項榮譽稱號。
進入新世紀后,濟源市委、市政府站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,以科學發(fā)展的新理念,堅持開放合作,堅持改革創(chuàng)新,堅持先行先試,堅持務實重干,使?jié)唇洕蜕鐣黜検聵I(yè)進入一個新的發(fā)展水平。2003年,濟源被河南省納入“中原城市群”,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城鄉(xiāng)一體化試點城市,2011年,被確定為中原經濟區(qū)“三化”協(xié)調發(fā)展先行區(qū)。2012年,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環(huán)境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,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(fā)展觀,搶抓中原經濟區(qū)建設重大機遇,堅持“四個重在”的實踐要領,把握“持續(xù)求進,力求先行”的總基調,按照 “發(fā)展求特色、建設出精品、創(chuàng)新當尖兵”的總要求,著力擴需求、創(chuàng)優(yōu)勢、破瓶頸、惠民生,經濟社會實現(xiàn)持續(xù)平穩(wěn)較快發(fā)展。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440億元,增長13%左右;規(guī)模以上工業(yè)增加值完成287億元,增長17%左右;財政總收入完成47.2億元,增長6.9%,其中,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8.9億元,增長13.1%;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6.8億元,增長25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4.6億元,增長16%;城鎮(zhèn)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240元,增長12.9%;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648元,增長14%。
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。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、國務院《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(qū)的指導意見》、《中原經濟區(qū)規(guī)劃》和省委九屆五次全會工作部署,按照我市爭創(chuàng)中原經濟區(qū)“三化”協(xié)調發(fā)展先行區(qū)的要求,力爭提前3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(qū)城鄉(xiāng)一體化示范市和“三化”協(xié)調發(fā)展先行區(qū)。(返回目錄)
濟源人民在大力弘揚愚公精神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的同時,還運用各種文學藝術手段,唱愚公,頌愚公,對于統(tǒng)一思想,鼓舞斗志,煥發(fā)干勁,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。
首都研討學愚公。1995年、2005年,濟源市委、市政府兩次在中央黨校舉辦高層理論研討會,紀念毛澤東《愚公移山》發(fā)表50周年、60周年,省、市也同時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,一時間,中央、省級眾多媒體聚焦?jié)矗麄饔薰世铮麄髦腥A民族精神之魂——愚公精神,極大地提升了濟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。
王屋琴書說愚公。王屋琴書是濟源獨有的原生態(tài)曲種,其發(fā)生流傳于王屋山區(qū)。形式以說唱為主,鄉(xiāng)土氣息濃郁;演員少、道具簡,方便流動演出。現(xiàn)有民間藝人常年在王屋山景區(qū)說唱,很受游客歡迎。該曲種已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贊歌曲曲唱愚公。“這里的故事很老很老,很老的故事卻還在流傳……”這是宋青松作詞的《王者之山》,作為“市歌”在濟源廣大市民中廣為傳唱,影響深遠;還有 “望望頭上天外天,走走腳下一馬平川……”由韓永久作詞、卞留念作曲、軍旅歌手江濤激情演唱的《愚公移山》,其令人振奮的歌詞和優(yōu)美的旋律引起了生活在今天幸福時代年輕人的共鳴。
地方戲劇演愚公。1995年濟源市創(chuàng)作演出的現(xiàn)代豫劇《王屋山下》,熱情謳歌了愚公家鄉(xiāng)人民堅忍不拔、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,發(fā)展商品生產的動人事跡,該劇1996年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等項大獎;大型抒情寓言劇《愚公移山》,由濟源市豫劇團排演,劇情圍繞愚公帶領山民們移山進行,并由此展開了一系列的戲劇沖突。此劇獲河南省第十一屆戲劇大賽“河南文華大獎”。
翩翩起舞‘秀’愚公。由濟源市文化部門編排,共分“挖山”、“受挫”、“振作”、“奮發(fā)”、“壯舉”五場。該劇目2000年10月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第六屆藝術節(jié),獲得“群星獎”金獎。
萬家瑩屏看愚公。2005年,中央電視臺拍攝了七集大型紀錄片《走遍中國·山水濟源》,當年7月初在央視四套播出,每天1集,每集30分鐘,真實地記述了王屋山的秀美山水和濟源人民發(fā)揚愚公精神的建設成就。40集神話電視連續(xù)劇《王屋山下的傳說》(原名《愚公移山》),由曾有情、熊誠編劇,著名導演吳家駘執(zhí)導,它改編自長篇小說《愚公移山》。2007年,濟源市委、市政府與央視及江西、河南等演藝公司(集團)合作,拍攝了這部40集的神話電視連續(xù)劇,大部分外景取自濟源景區(qū),2008年9月底起先后在央視一套、八套播出,而后又在多臺多次播出。連續(xù)劇的熱播,使王屋山又一次成為關注的熱點,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弘揚了愚公精神。
城市標志塑愚公。為弘揚民族文化、繼承愚公精神,1991年12月,濟源市人民政府修建了城標雕塑愚公移山碑。雕塑碑體高23米,由赭色花崗巖鑲嵌,高昂聳立,氣宇凌云,毛澤東主席手書“愚公移山”四字熠熠生輝,象征著愚公移山精神的豐碑永遠銘刻在濟源人民心中;碑頂兩側的不銹鋼吉祥鳥,翱翔于藍天白云之中,象征著勤勞智慧的濟源人民永遠向往著幸福、和平、吉祥如意;碑前的愚公銅像,陽剛豪邁,目光炯炯,舉鎬開山,勢所無阻,標志著濟源人民永遠以愚公精神為動力開拓前進,奮發(fā)圖強,所向披靡,奔向未來。
“愚公之鄉(xiāng)”授濟源。濟源是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源發(fā)地。愚公移山文化不僅有深刻的政治內涵,時代價值,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,一直以來受到國家、省、市的高度重視和關注。2009年9月9日,“中國愚公文化之鄉(xiāng)”、“中國愚公文化研究中心”命名授牌儀式在濟源文化城西廣場隆重舉行,中國民協(xié)分黨組書記羅揚,中國民協(xié)分黨組成員、副秘書長趙鐵信,中國民協(xié)分黨組成員、副秘書長呂軍,中國民協(xié)副主席常嗣新,省文聯(lián)黨組書記吳長忠,省文聯(lián)副主席何白鷗,中國民協(xié)副主席夏挽群,省民協(xié)副主席、副秘書長程健君等以及前來參加中國民間文化之鄉(xiāng)暨新農村文化建設縣(市)長論壇的二百余名代表,一起見證了“中國愚公文化之鄉(xiāng)”、 “中國愚公文化研究中心”的命名授牌。至此,又一個國家級文化品牌——“中國愚公文化之鄉(xiāng)”、“中國愚公文化研究中心”花落濟源,使得滿目芳菲的中原文化園圃中再添一枝奇葩。(返回目錄)
?